金融投资理财

博众测控 | EMC测试不通过?问题到底出在哪?从瞬态干扰说起

在现代电子系统中,电源设备不仅可能是电磁干扰的传播源,还可能是外部干扰的敏感接收端。特别是在面对浪涌、静电放电、突发脉冲等瞬态干扰时,电源设备的抗扰能力直接决定了整机系统的可靠性。相比持续性的频谱干扰,瞬态干扰具有“幅值高、持续短、能量密度大”的特点,更容易导致电路误动作、参数漂移甚至硬件失效,因此在EMC体系中被视为关键验证项目。

01 瞬态干扰特性及其对电源系统的影响

电磁干扰通常通过两种途径传播:一种是辐射耦合,即电场或磁场通过空气传播并耦合到其他设备中;另一种是传导耦合,通过电缆、金属结构或电源路径进入设备内部。在真实应用环境中,瞬态干扰通常来自雷击、电网切换、电机换向、继电器断开及人体静电放电等场景。这类干扰上升沿快、脉宽短、能量集中,如果缺乏有效抑制机制,电源输出可能出现电压跌落、复位或输出异常,严重时甚至造成器件热击穿或PCB损坏。

02 EMC合规中,电源必须过的“瞬态关”

根据中国2025年更新后的电磁兼容国家标准体系(如新版 GB/T 21437 与 GB/T 17626 系列),电源设备需要同时验证两项核心能力:一是发射控制能力,即不能向外输出超标电磁干扰;二是抗扰能力,即必须能够在典型电磁干扰环境中维持正常功能。测试过程需在设备发射最强、或最易受扰的工作模式下进行,覆盖传导、辐射、瞬态、电压波动等多类型测试,以确保符合国家强制性认证及产业应用要求。

wKgZO2kNvkOAbDZGAAPQc8sf9QE813.pngEMC

03 电源设备常遇到的核心瞬态测试与影响方式

常规EMC验证并不仅限于传导或辐射发射测试,还包含多项瞬态类试验。例如,在9 kHz 至 30 MHz 范围内测量电源线路上的干扰电压属于传导发射测试,而 30 MHz 以上的电磁场强度测试用于评估辐射发射水平。若电源设备需要在真实多干扰环境中运行,则还必须通过多项瞬态验证,包括静电放电测试(ESD)、浪涌测试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测试(EFT)。

其中,ESD测试用于模拟人体或物体接触设备时产生的高压瞬态放电,其电压可达到 ±15 kV,且上升时间仅为纳秒级,因此极易触发控制系统异常。浪涌测试模拟雷击或电网切换导致的高能量干扰,典型测试等级在±4 kV范围内,脉冲持续时间比ESD更长,能量更大,因此常见于电源输入端的安规设计中。突发脉冲测试则用于模拟电机刷火花等周期性干扰,其特点是脉冲快速且重复施加,需要电源具备良好的滤波与地平面设计。此外,谐波、闪烁、电压跌落、电场抗扰度、高频传导干扰和工频磁场抗扰度等项目,也用于评估电源在不同电磁环境中的运行稳定性。

04 设计阶段怎么做?从防护件到板级布局

从大量电源EMC案例来看,如果在早期设计阶段未考虑瞬态防护,后期的整改成本通常会大幅增加。因此,在研发阶段建议提前开展预扫描测试,结合TVS/压敏、电感滤波、分区接地等措施优化设计。不同电源拓扑对瞬态干扰的敏感度并不相同,例如反激式电源容易受到浪涌影响,而LLC拓扑更需关注ESD耦合路径。若产品面向车规、医疗、工控或出口市场,还需同步关注IEC、CISPR与OEM标准差异,避免测试后期反复修改。

结语

EMC合规并非单一的检测行为,而是一套涵盖电磁原理、标准要求、工程实现与测试验证的系统性工作。瞬态干扰是其中挑战性最高的环节之一,但通过结构化测试流程、合理设计规范以及合规测试工具,电源设备完全可以实现稳定运行与市场合规的双重目标。

审核编辑 黄宇

  • 随机文章
  • 热门文章
  • 热评文章

相关推荐